巨额家底被悄悄打赏,谁来阻止平台“惦记”熊孩子的钱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16 万元,或者是 65 万元,这样的金额代表着什么?它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多年的积蓄,也可能是二三线城市一套房子的价格。或者,是在网上买点儿“心理满足”的赏钱。 是的,购买心理满足感是任何人的自由。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人而言,几十元几百元和十几万几十万元相比,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了。 文丨左岸 编辑 | 秦言 来源丨懂懂笔记(ID:dongdong_note) 就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,多次发生的熊孩子巨额打赏直播平台“偶像主播”事件,在商业道德、社会伦理、法律法规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警示和挑战。揭开打赏背后的成因与漏洞,或许可以让直播行业挣钱挣得更“硬气”一些。 16 万之后是 65 万 近日,据法制晚报报道称,刘女士因为发现自己 00 后的女儿在加拿大留学期间迷上直播,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向多名喜爱的男主播打赏,累计共花费超过 65 万元人民币。为此刘女士以女儿的名义起诉平台运营企业,要求退还相应款项,但因证据不足一审败诉。随后刘女士上诉,目前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已经受理此案。 在一审中,法院认为虽然刘女士称平台账号是女儿偷偷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,并且私自消费,但考虑到证据不足,法院不予支持。 也就是说,刘女士提出孩子是在海外登录账号后私自打赏的,并非自己的行为;但是该账号又是用刘女的身份证注册的,刘女士手头无法拿出“孩子私自用家长身份证注册”,以及打赏的登录IP是在海外的证明(这个数据只有平台方掌握)。最关键的是,平台在打赏或是购买打赏“钻石”的时候,并不需要实名制,而且上不封顶。要想维权,就要证明这钱真的是孩子花出去的! 举证,成了这类事件的最大难题。 站在这位母亲的角度去想,自己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,因为沉溺于直播而打赏了 65 万元,肯定是心痛、心疼。但是作为一家企业高管,相信也是一位高知,通过法律途径,通过律师事务所走诉讼程序,多少还有一丝机会。但是,对于另一些家庭而言,通过举证、诉讼去维权,却是一道天堑。 在国庆节期间《钱江晚报》刊出一则报道:某 14 岁少年在触手TV向一名女主播累计打赏了 16 万元人民币,家长在与平台方接触无果后只能向社会求助。事件中的一家人租住在广州增城区新塘镇的出租房内,夫妻两人在服装厂打工,均为初中文化水平,16 万元几乎是他们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所有积蓄。 在记者的报道中,可以看到这对夫妇发现积蓄被掌握支付宝密码的孩子偷偷打赏后,曾经接触过平台运营方,而交涉无果,随后才向触手平台公司所在地的杭州市长热线进行了投诉。 如果不是媒体曝光,外界恐怕不会了解到,事件过程中还有这么多令人无语的细节:一是平台当事女主播居然将少年的个人信息公布到了网上,当事少年还遭到主播及其他粉丝的冷漠嘲讽;在多家媒体曝光后,触手TV在国庆节假期间回复称目前已经大致了解此事,但需等待假日结束再进行处理;而在假期结束之后,触手TV方面安排孩子家长到杭州“私了”,但孩子父亲向媒体透露,触手TV方面提出两点要求——“不准再让媒体报道、给 12345 市长热线回电话表示双方已经协商了”。 好在孩子的父母最终通过“私了”拿回了一定补偿金额,尽管数额被要求不能对外透露。但是,相信这样的教训,会让孩子一辈子都记得。 除了上述两则近期引发公众关注的“打赏”事件以外,今年以来已经发生过多起类似的纠纷,其中甚至还有孩子挪用了家中长辈治病急需的救命钱。 此前曾有媒体做过统计,在 2017 年上半年的公开报道中,这样的事件应多达 28 起,涉及金额超过 890 万元,至于家长息事宁人或者不在意“花几万元买孩子一个开心”的,就不在统计范围了。 未成年人沉迷直播,是继这一群体沉溺网络游戏之后又一令社会头痛的问题。父母对于孩子监管的疏忽,在线支付手段的便捷,平台方的“不设防”等等,都在引发这类事件的不断发生。 可以说,家长和平台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责任,但是看看这位父亲给媒体记者发来的一句话:我衷心恳请各大直播平台完善视频实名登记,人脸识别,不能用QQ、微信直接登录直播等游戏平台,以免伤害到其他未成年人,到最后难过的还是父母。 孩子、家长、平台,这口锅谁来背 有问题不可怕,可怕的是出现问题之后,不能明确责任。目前熊孩子巨额打赏、游戏充值的背后就面临着巨大的尴尬,各方都有理由,也都有委屈,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? (编辑:鞍山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